闪瞬文学>都市>暗黑大宋 > 第623章 自保
    赵世居谋反案将赵顼惊醒,吕惠卿不可信任。

    于是赵顼迅速又起用了王安石。

    当然王安石不可能将此案闹大了,力主宋禧之意,李士宁决杖,配永州;范百禄坐报上不实,贬监宿州税,这案子结束了。

    总之,吕惠卿这次做得太急,反而弄巧成拙。

    不过现在不是对付吕惠卿的时候,王安石便重派沈括主持与辽国的谈判。

    说老实话,沈括这个人人品还不如吕惠卿,首先说苏东坡。几年前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沈括去东南检查两浙路的农田水利。赵顼便对沈括说,苏轼通判杭州,卿善待之。两人在杭州相遇,把酒言欢,也确实不错。不过这些书信让沈括一直保留下来,后来便成了乌台诗案的证据。永乐城之败后,沈括闲赋润州,又象没事人一般,对苏东坡迎谒甚恭。大苏也无辄了,只能哭笑不得。

    还有对王安石的态度,王安石在位时,他就是夸新法得到王安石重用的,包括这次出使,王安石立即推荐了沈括。然而王安石一下台,立即向吴允反映新法的种种弊端。

    赵顼很少骂重臣小人的,但就说了吕惠卿与沈括是小人。

    然而为什么王巨对沈括很看重,一是此人确实有学问,这个学问不仅是书写《梦溪笔谈》,包括农田水利上,因为他的学问,也颇有建树。而且此人赋有心机,他一生命运转折点不是两面派,相反的两面派让他如鱼得水,步步高升。败就败在了永乐城,那一战太惨了。

    科学上需要沈括推广,政治上也需要这样有心机的人做战友……当然,王巨写信给沈括时,还是很注意的,不然弄不好就成了第二个大苏。

    大科学家下去,非同凡响的,他先是去河东盘查,不仅是黄嵬山一路,辽国人所争的一共有四处,一是黄嵬山,向南挖了三十多里。二是蔚州秦王台、古长城地段,向南争了七里。三是武州瓦窑坞地段,向南争了十里以上。四是长连城地段,也向南争了一部分,绵延到了黄嵬山。然后将原来宋朝疆域地图,与现在辽国所争的疆界线绘制成图,递给赵顼。

    辽国人争是没有道理的,这幅地图就是证据。

    然后与辽使六次谈判,辽国只好舍去黄嵬山,而请天池。

    其实王巨在京城也说过这件事,可以做一些适当的让步,然而黄嵬山这一段不能让。

    但王安石忽然又用韩缜代替了沈括谈判。

    并且王安石在地图上以黄嵬山画了一道线,对韩缜说了一句:“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当然得到了黄嵬山,辽国开心万分。

    因此后人为此产生了争议,有人说王安石没有卖地七百里。单论长度或纵深是没有七百里。

    然而这七百里是指方圆七百里,几大片确实方圆在五百里到七百里之间。

    又有人说这次谈判一直拖到了熙宁十年才正式定落下来。那时王安石已经彻底贬相了。与王安石无关。但实事是王安石做出这个让步。事态已经无法收回,除非开战。不错,韩琦与文彦博、富弼、张方平这些大佬奏章言语中,也等于逼迫赵顼同意契丹的请求,卖地求和,不过他们闪烁其辞,并没有明说。因此只能说是王安石卖了这七百里地。

    还有人说辽国得到了这七百里,后来就和平了。不错不错。

    但为什么黄廉叹息一句:“分水画境,失中国险矣。”

    真相是这一卖,在北宋灭亡各种因素中,它最少占据了一成到二成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