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万岁如果自己不解释一下,就会让人做文章了,但王巨也不是太在意,只要自己提前说了,问题也就不大了。
赵顼莫明其妙,听王巨解释完后,哈哈大笑说:“朕才勇不比祖宗,但器量却不会逊色于祖宗多少。”
这话也有一个历史背景,那便是宋真宗为太子时生的一个故事。
赵匡胤四个儿子,两个儿子早逝,但还有两个儿子活着,赵德昭与赵德芳,但久不立太子,据王巨猜测,可能是长子赵德昭乃是贺氏所生,赵匡胤不喜,赵匡胤一直想立赵德芳为太子,不过赵德芳年龄太小了,于是立太子一事久拖不决,支持王巨这一想法的证据就是赵匡胤晚年一度想迁都洛阳,修建洛阳城的官员正是赵德芳的岳父焦继勋。
随后赵匡胤在赵普与赵匡义之间玩平衡,赵普下去后,从洛阳城来,赵匡胤三次亲登三弟赵廷美的府邸,然后烛光斧影悲剧生。
大哥之误,导致赵匡义上台后做了两件事,一是将老三配到了涪陵,二是很早就扶立了长子赵元佐。
不过赵元佐这个小屁孩不知道政治斗争的残酷,偏偏又知道许多内幕,看着父亲名位不正,即位后还逼死了赵德昭兄弟,又将三叔弄到巴蜀,这种手段让他接受不了,了疯。
长子不行了,次子顶上,于是赵匡义立次子赵元僖为陈王,开封府尹,史称其姿貌雄毅,沈静寡言,其实就是面对父亲的威压,赵元舍吓得不敢说话了。
在这种煎熬下,赵元僖病死,并且死后,又暴出他府上的小妾张氏专恣不法,打死了许多奴婢。
这种情况下。没有那个大臣再敢议立太子了,只要立了太子,太子悲催,连带着提议的大臣都要倒霉的。直到寇准进京。在寇准提议下,才立了三子赵恒为太子。
有一次赵匡义带着赵恒拜谒太庙,皇城的路上,许多百姓蜂拥而出,拥挤于道路两边。争看皇太子,有人高呼少年天子,山呼万岁。
为什么出现这种局面,王巨在讲汉朝七王之乱时,还刻意分析了其原因,从西汉历史上讲,汉景帝削藩意义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大,没有这次削藩,后来王莽也未必那么轻易掌权篡国,然而放在整个历史上来说。这次削藩意义非同小可,且看西晋的八王之乱,南北朝那么多亲王谋乱,同样也剖析了宋朝将宗室子弟放在京城当猪养的原因。
做为封建国家,皇权能平稳过渡太重要了,即便太祖也承认了其重要性,所以才一再夸赞了大事不糊涂的吕端,其实吕端的功劳,正是保障了宋真宗能够平稳的接替了宋朝的皇权。
但在当时,赵匡义心中很不悦的。甚至公开问寇准,人心归向太子,将朕放于什么位置,寇准则说。陛下选择的皇储深得人心,这是国家的福气。赵匡义这才释疑,与寇准对饮,大醉而罢。
王巨心中说,你们两人性格差不多吧,当然。不能说出来的,只好道:“是,是。”
然后看着赵佣问:“殿下,通过这个事例,你学到了什么?”
“大多数人梦想很平凡,所以庸人很多。”赵佣想了一会道。
“说得不错,还有呢。”
“想要未来有所不凡,必须在少年时就要有远大的梦想,故庄子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殿下说得不错,但臣为何将它称为梦想,而非理想?”
赵佣摇了摇头。
“想要一生有所作为,实是不易。就象我朝读士子有百万之巨,以至每届参加科举的士子有几十万人。他们都想考中进士,实际我朝每届只录取两三百名进士,就算仁宗之时,放开科举,加上恩科与诸科,一届人数也不会过一千人。还有那个少年的梦想,是想做一个大将军,臣可以这样理解,他的大将军多半是指一将之将,然而我朝几十万官兵,不过三百余将,加上其他高级武臣之职,不过五百人。所以想达到这种梦想难到了极点,殿下,还记得张元吴昊么?”
“记得,汉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