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群的书房很简洁,堆满了各种书和层层叠叠的文稿,别无他物,除了悬挂在正墙上的那把短剑。
这把短剑全长40厘米,玳瑁剑把,剑把绘有两朵梅花及国民党党徽纹饰,顶端绘有中华民国国旗和国民党党旗。剑鞘顶部和底部也有梅花装饰,剑鞘涂有黄漆,配有帆布剑套。
剑柄上刻有“蒋中正赠”字样。
这把剑的由来,其实跟老友本尧有关。
那还是战前的时候,一次在武汉的见面。难得一见的老友见面分外高兴。促膝长谈是少年以来保持的习惯。
那时本尧刚刚担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他们聊到了国内、党内形势,以及即将到来的中日战争。
“校长对国民党感到失望。他认为当前的国民党差不多已成为一个空的躯壳而没有实质了,党的形式虽然存在,但党的精神差不多是完全消失了,国民党的组织可以说是已经积弱成疾,并且病入膏肓。”本尧沉重地说到。
“是的,现实的情况倒是这样,并且各种问题是积重难返了。”曼群点了点头。
“目前,校长已经开始加速推进三青团的组建工作。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新的革命组织,消除过去的纷争,吸引全国青年,担负起被国民党抛弃的革命任务。寻求变多党为一党的统一,三青团的建立可以形成这样一个工作关系,能使所有革命和抗战的真正支持者取消分歧,共同努力,一致工作。因此,他对这个新组织抱着热切的希望。”本尧进一步解释到。
“所以,三青团书记人选想到我这个没有山头的人,他担心国民党内所有的对立派系和所有的“小组织”,如复兴社蓝衣社和青白社CC系阻碍新组织的建成。”
其实,曼群知道三青团的事情,他们对报纸、期刊和小册子的出版发行也相当重视。
“三青团把力量可以集中在全国学生身上。每一所高中、技术学校和大学内都建立三青团的组织,开展政治训练。这样看能否造就一支新的建设中国的力量。”曼群说到。
“今天我来找你还有一个任务呢,曼群你和我一样,首先是国民党党员,还是党报总编,有能力有良知有热血,请你也加入三民主义青年团吧,我们一起努力,一起艰难寻求救党救国的道路吧。”本尧望着曼群,诚挚地说到。
就这样,国民党内部一群类似本尧与曼群的精英党员,明知“大厦将倾,非一木所支”,但仍抱着改造组织和支撑危局的理念,为这一份崇高而艰巨使命苦苦维持。这是一种西西弗斯式的挣扎和抗争,伴随一次次不断的失望和挫败。国民党政治腐败,被替代被淘汰,历史大势所趋。
因为《武汉日报》在抗战期间,在艰难困苦情况下,保证报纸按期正常运转,坚持正面宣传,稳定和鼓舞全面全民抗战,曼群的专业水平、学术眼光、筹划技巧、统筹能力得到了高层重视。
在国民政府战后对杰出抗战有功人员的表彰大会上,本尧代表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蒋委员长赠予曼群中正剑。它是民国时期蒋介石赠给其黄埔学生、得力部将及有功人员的随身短剑,在当时是一种至高荣耀的象征。
蒋介石在授予部下中正剑,其本意是为了让部下对他的效忠、在失败之际以此剑自裁以报效他的知遇之恩,起初只授予称呼他为“校长”的黄埔门生,后来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蒋介石为了笼络人心,凡少将以上军官,不管什么出身,都赠送了一把中正剑。由于抗战之前国民党官佐都系宽边十字武装带,将级军官在十字武装带上悬挂“中正剑”,起初可以说是一件时髦的装饰品。到了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接受了美式装备,军服改变了,十字皮带淘汰了,这件装饰品也无处可悬挂了。
这把短剑,在曼群看来,正反映出国民政府封建意识浓厚,搞裙带立山头,建立现代民主国家在他们眼里犹如痴人说梦。
为了笼络人心,抢夺地盘,许多地方军阀也纷纷效仿蒋介石的这一做法,让社会各界啼笑皆非。
比如湖南军阀何键就效仿蒋介石铸造了大批戒指,并在上面镌刻“铁血”二字,发给学生,又向每个学生赠送短剑一柄,上镌“慧剑,何键赠”字样。
山西军阀阎锡山封建色彩浓厚,一向很看重乡土关系和师生关系。当时在山西各地流行着一句话:“学会五台话,就把洋刀挂。”五台是阎锡山的家乡,洋刀就是指旧军官腰里佩挂的,阎锡山为了控制下属所颁发的“公道剑”。
心里虽然充满不屑。但在威权的乱世,这把短剑带来的以毒攻毒、以恶制恶的效果很是明显。所以,曼群一直把它挂在报社办公室的墙上,抵挡鬼魅宵小。
“中正剑”旨在培养唯命是从的军人。而现实情况是,解放战争是一场随着时间推移,越打越容易的战争。到了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意志越来越消散,军队人心惶惶,即便拥有精良的武器,也弥补不了他们心中的惶恐。包括本尧在内的许多腰佩中正剑的国民党将领,都选择了正确的人生道路,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