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评论区有同学表示秦亡不是因为没有外敌,像元没有外敌一直打一直打一直打也打亡了。碍于我这是个古风文并且时间在元以前,所以没有办法直接用人物来论述所以作者我还是自己跳出来大白话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基于这样一个基本认识来推,这个认识就是:
一个急速上升,或者急速扩张的民族或者势力,他是不知道他上升或者扩张的边界在哪里的。
不卑不亢,把客观实际的综合实力进行投射,换算出究竟能控制多大的地盘,然后到达边界以后就绝不再越雷池一步——这是最伟大的战略家也很难做到的。
就像在茫茫黑夜,点亮烛火,根本不晓得凭自己那点蜡烛发出来的光究竟可以照多远。
大家都是边打边观察。由结果来倒着推。
这样就会产生两种情况:
一个是他自己骄傲了,综合实力不够然而地盘太大,战线拉太长。举两个例子比如元、某军国主义岛国。一直打一直打一直打,打着打着发现蜡烛灭了自己也消失了。
一个是综合实力其实还是能够覆盖现有地盘的。秦是属于这样的情况。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来看,一个集权的农业封建中央政府是可以对这么大个地方进行控制的,资源也调配得过来,秦虽然没有做到,但后来的汉做到了,所以其实证明还是做得到。
所以我为什么说亡秦者长城呢,主要是因为秦汉的一些区别得出来的。
汉朝他肯定是掌握了一些秦朝不太知道的技术,才能取得成功。
那么我们回到秦国早期。如果看了商鞅对秦国的制度设计,其实不难得出结论,就是这个国家为了变强已经是什么都不要了,已经把所有的技能点全部加到种地和打仗上了,化什么的不要了,很多能弥合阶级矛盾思想分歧的东西都不练了。
所以他打到长城,这种简单的优质资源掠夺已经不能再持续的时候,实际上是应该停下来,思想上来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着手改革,解决一系列内部问题的。
但改革的实质就是对利益进行再分配。
这个过程中及其容易产生跳反甚至批量跳反现象。
如果刚好外部有强大的威胁,有很凸显的外部矛盾,内部跳反力量就会稍微悠着点。要跳也不会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比如军国主义岛国强敌在外,中国人怎么能打中国人。
如果外面很太平,集体思想就更加难产生“已经到悬崖了我们必须要改革了”这种一百八十度的转弯。
兄弟们会觉得我们欣欣向荣,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哪里有内部问题,为什么需要改革,明明是行之有效各种手段方法为什么要改。就是你们最上面那几个想整我们,想杀功臣,就是这样的。
没有外部矛盾,解决内部矛盾就缺乏必要的驱动力;不着手解决,反而很快激化。
我认为秦和汉早期的区别,就在于汉拿到了一张叫做“强大匈奴”的牌。
从而利用外部矛盾顺利解决了一系列内部矛盾。
这一过程持续了文、景、武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