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圣无常心
【原文】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②,为天下浑其心③,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④。
【注释】
德:通“得”。下同。
②歙:这里指收敛意欲。
③浑其心:使心淳朴,不用机巧。
④孩:使动用法,使老百姓回复到婴儿般的状态。
【译文】
有道的人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善良的人,我很好地对待他们;不善良的人,我也很好地对待他们,这样就可以使人人向善了。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就可以使人人守信了。有道的人治理天下,会收敛个人的私欲偏见,使天下人的心思归于纯朴,百姓们皆专注于他们的视听,而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淳朴内然的状态。
【导读】
圣人是没有私心的,他们不能有自己的主观意愿,而应该时刻想着百姓的意愿。只有如此才能得善、得信,才能治理百姓,让他们回归到淳朴无欲的状态。
【解析】
这一章讲了圣人“德善”、“德信”的境界。圣人以太道为根本,不因为环境和人情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对善和不善,信与不信的人都以一样的善良之心和诚信之心相待。一般人着力分辨善于不善、信与不信这些观念。圣人则打破这些分别,让人回归到淳朴的大道之中,即“为天下浑其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里所说的“常心”是恒心的意思。什么是恒心?就是个人所拥有的一种持久不懈的生命意志力的具体表现。恒心是一种因为知识而引发出来的磅礴欲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进取心和上进心,这种心理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渗透到人生的各个阶段和各个领域之中。
由上可知,“常心”需要毅力来支撑,在毅力支撑下,常心会逐渐变为勃勃雄心。因此,常心便成了为人们追求知识和满足欲望提供无穷动力的源泉。人类在常心的刺激之下,或长久不懈的追求知识,探索天地;或无止境地聚敛财寓,奔走四方;或极其放肆地追逐权力,残杀无辜。一出现这样的局面,就会把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到欲望的滚滚洪流之中。人类在常心的驱使下,心灵和身体逐渐走向对立。在老子看来,古代的圣人们是没有常心的,也就是说他们没有雄心壮志,而是以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常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对于善良的人就善待,对于不善良的人也同样善待,这样圣人就得到了善良。对于守信的人就信任,对于不守信的人也同样信任,这样圣人使得到了信誉。圣人作为国家的领导者,如果能够使自己的常心合乎百姓的感情和心理,那么这就是难能可贵的行为;同时,他们如果能够抵制百姓心中的一些不正常感情和心理,那么这就是高人一等的做法。在现实社会中,普遍流行的准则或时尚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价值判断,这就要求圣人不能追随大众舆论而随波逐流,他应该对所有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立场。这就是圣人能够获得真正的“善”和“信”的原因。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歙’’是合、收敛的意思;“歙歙”即统治者收敛自己的意志。“浑其心”即使人的心思归于浑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望,使天下人的心思归于浑朴。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由这句话可以知道,如果百姓的心灵受到了净化而且达到了浑一的境界,那么他们也就没有任何理想和追求了,这样他们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耳朵和眼睛留心圣人的举动了。然而,圣人自然是没有任何举动的,因为他们已经回归到婴儿般的自然纯朴状态之中了。
王弼《道德经注》
各因其用,则善不失也。皆使和而无欲,如婴儿也。夫“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者,能者与之,资者取之;能大则大,资贵则贵。
物有其宗,事有其主。如此,则可冕旒充目而不惧于欺,黈纩塞耳而无戚于慢,又何为劳一身之聪明,以察百姓之情哉!夫以明察物,物亦竞以其明应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竞以其不信应之。夫天下之心不必同,其所应不敢异,则莫肯用其情矣。
善的和不善的都有各自的功用,所以对待万物都要保持善的态度。使万物和谐,没有欲望,像婴儿一样。《易经》说:“圣人处于天地设立的正位,万物都各自发挥各自的作用,人们聚集在一起商议,又借助卜筮来考察吉凶。”贤能的人提供,有天资、生于高贵地位的人索取;贤能的人能力大就大,天资高贵的就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