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没有一个朝代超过三百年}
看到这个话题,帝王们都显得很沉默,了解过各个王朝的国祚,明君们心中都跟明镜似的,王朝的末年各种问题就接踵而来,这是没办法的。
嬴政脸上有着深深的愁容,实在是在一众王朝中,大秦二世就没了,其中肯定是不乏各种问题。
同始皇一样忧伤的还有一个杨坚,大隋的情况,只要不要去瞎折腾,那怎么着也会坚持长久一点。
老百姓们也在分析问题,虽然不见得能分析的透彻,但一群人聊起来,那也是有聪明人的。
民国,先辈们没有太多在这个话题停留,时代不同,虽然他们也知道现在其他时空看得到,但说起来封建时代早点结束才是好事。
{一号回答:其实别说三百年了,实际上一个王朝的生命力,大概也就不足百年,五六十年的时间基本上就能将一个国家的潜力释放完,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改革来继续缓解社会矛盾。
举个例子,刘邦建立汉朝后与民休养生息。
他死后,汉惠帝上台继续执行他的政策,之后的吕后、汉文帝也同样如此。
然而到了汉景帝时期,国家发展的很快,社会繁荣昌盛,但同样的土地兼并也时有发生,就出现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况。}
各时空的老百姓们看得很认真,当人们接收到的知识越来越多后,麻木的人也会有了思考的能力,对于愚民这一块,已然是被打破了。
年轻人们还边看边记笔记,哪怕是书院的学子们也聚在一起讨论学习,有些内容夫子可不见得讲到,而且也不可能说的很直白。
唇红齿白的少年郁闷道:“看来这个休养生息的政策也不行,还是有弊端啊。”
一旁眉目清秀的青年笑道:“对于当时的汉朝,本就经历了战乱,休养生息没毛病,张兄,你说呢。”
正在记笔记的年轻人放下笔,叹气,“其实不管什么政策,到一定时段都会有弊端,所以改革肯定是有必要的,但该怎么改变,也需要符合国情。”
......
帝王朝臣面露难色,他们其实都很明白,但想要改变,难度不是一点半点儿。
刘邦沉吟不语,国策这种东西是适合当前社会阶段,根据大汉王朝的发展来看,显然他的后代做得都还可以。
刘盈看着光幕很认真的在学习,他母后已经为他退让了,即使这一世是小四登基,但自己也不能让父皇母后失望。
吕雉看着儿子在努力,心中多少有些安慰,也不枉她暂时放过戚姬一马。
文帝朝
刘恒心里显得格外急躁,但在儿子的劝导下还是按捺住,准备先好好看看光幕是怎么说的。
赵顼君臣此时就面临着改革的问题,至少朝堂上虽然反对的声音少了,但要怎么去落实难度是真的大,大臣们也是提出各种想法,但都一一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