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瞬文学>都市>伏藏师 > 第四百二十七章 帝王转生
    林轩之所以被震撼,是因为他意识到,曾经亲笔钦定13世喇嘛主政的那个人与自己有着莫大的联系。

    这种感觉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当他听黑人背诵“光绪皇帝就喇嘛亲政一事下谕”那一段话时,脑子里顿时清晰浮现出一个着龙袍、伏龙案御笔亲书手谕的帝王形象,每一句话都如同他亲口说出来的一样。

    “再说一遍后面那段话。”林轩低声说。

    黑人并未从命,而是目光灼灼地望着他。

    “怎么会这样?”林轩自言自语。

    “这是简单明了的事实,不是杜撰出来的曲折故事。我们据守此地,就是为了替这个世界保有最后一份真实记录。”黑人声音很低,但神情却无比骄傲,仿佛能够肩负这样一种使命,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历史上,清朝政府与藏地的联系相当密切,这也是因为当时清政府军事力量极其强大,其西南、西北两翼的驻军都可以将边陲覆盖,确保当地的政治、经济不受外敌入侵的影响。国家强大,大小部落自然就会献礼依附,这是再明显不过的道理。所以,那时候中原皇帝的圣旨能够震慑八方,通达四海,真正实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和谐盛世。

    “我是谁?你是谁?他们又是谁?”林轩抬眼四望。

    “我只知道,我是我。”黑人回答。

    其实,这样的问答已经没有意义。人的名字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如果黑人并未在历史上留下痕迹,那么就算他说出名字,也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粒微尘而已,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已经没什么分别。

    相反,林轩所代表的那个形象则是独一无二的,由其缔造的历史,也早载入史册,万事不易。

    林轩能够感知到的那位王者,就是清朝历史上争议极多的光绪帝。

    历史记载,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生于1871年8月14日,死于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光绪十五年(1889年),载湉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在载湉亲政后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而以清朝战败告终。他痛定思痛,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葬于清西陵之崇陵。

    这段历史是近代人耳熟能详的,尤其“百日维新”来得快去得快,当时辅佐光绪帝变法的人转眼间由朝廷重臣变为逆贼,并遭拘捕诛杀,真正令史学家扼腕叹息。

    后世史学家曾以精密系统模拟过“戊戌变法”成功后的情况,一旦新法得以全国范围推广,上下一心,励精图治,大清王朝将会二次腾飞,出现第二次“康乾盛世”。

    在更久远的历史上,唐朝曾有两次兴盛时期,一是“贞观之治”,二是“开元盛世”,使得这个王朝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和“女帝登基”的沉重打击,仍然得以久盛不衰,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大时代。

    后人看历史,往往能够高屋建瓴、抽丝剥茧地去看,将光绪帝所处的“垂帘听政”时期放在显微镜下分析。光绪帝之所以败,败于无私无畏;慈禧太后一派之所以胜,胜在心狠手辣。所谓政治倾轧,大抵如此,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只有那些敢于打破一切禁忌,消灭一切人类善根的势力,才能永远占据权力中心。

    回顾那些历史,林轩立刻赶到了锥心之痛。

    在这一刻,他完全把自己当成了独囚瀛台、郁郁而终的那个人。当然,野史另有传闻,皇帝之死,另有隐情,应该是死于衔命而来的刺客之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林轩长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黑人长声应和。

    前两句诗出自于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蜀相》,后两句诗则跟“戊戌变法”有直接关系,出自于谭嗣同的《狱中题壁》。